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总体下降,但仍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

6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天威表示,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突发环境事件从数量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二是生产安全和交通运输事故是突发环境事件主要的诱因。三是近十年约四分之三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涉及水污染,约一半的突发环境事件涉及大气污染。四是从处置难度来看,环境突发事件有污染范围广、处置时间很长、环境影响很大等特征。五是突发环境事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疏忽。

李天威表示,当前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的态势总体上没有根本缓解,突发环境事件仍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结构性、布局性的环境风险长期存在,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复杂、量大面广,新问题、新挑战交织显现。我们强化隐患排查,强化环境应急准备,强化协调联动,确保自然灾害以及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事件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通报信息,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

红星新闻记者:我想问一下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有哪些特征,趋势上有哪些变化?

李天威: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从数量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突发环境事件时空分布不确定性非常强,诱因复杂,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环境影响大,敏感程度高,防范处置的难度比较大。我想从五个方面来回应一下您的问题。

一,事件的数量来看。自2013年以来,全国突发环境事件数量由每年大概700余起下降到300起左右,最近两三年都在每年200起左右,其中重大事件每年两起左右,较大事件每年十起左右。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所有的省份都发生过突发环境事件,基于化工企业的产业布局,中东部地区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相对较多。

二,事件的起因来看。生产安全和交通运输事故是突发环境事件主要的诱因,化工企业的泄漏、火灾爆炸、尾矿库的泄漏、危险化学品的运输事故,这些次生地突发环境事件的比例占到了80%以上。违法排污等等这类不到10%。同时,自然灾害、历史遗留问题等等也能次生突发环境事件。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而且通常跟其他的因素耦合叠加,给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防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污染类型来看。经过近十年的调度,大概四分之三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涉及水污染,约一半的突发环境事件涉及大气污染。部分环境事件造成了水、大气、土壤多介质的污染。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的污染物种类也是复杂多样的。有重金属、苯系物、石油类这些较为常见的物质。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像二氯甲烷等一些新污染物,以及甲苯二异氰酸酯等等这些非常少见的化学品。

四,处置的难度来看。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往往污染范围广,扩展速度快,污染物一旦进入河道,经常面临地势险峻、水文条件复杂这些因素的影响,处置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容易影响沿线水源地水质,环境和社会影响比较大。有的突发环境事件范围非常广,2020年黑龙江伊春鹿鸣矿业尾矿库泄漏事件造成了340多公里河道污染,有的处置时间很长,2022年贵州盘州洗油泄漏事件应急处置时间长达5个多月。有的环境影响很大,2022年江西宜春锦江铊污染事件造成三个水源地四家水厂取供水受到影响。

五,敏感程度来看。突发环境事件往往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敏感度、社会的关注度都非常高,一旦事件造成水源地污染或者是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就可能对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会造成较大的社会问题,容不得我们半点疏忽,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封面新闻:当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情况如何,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重点和难点在哪些方面?

李天威:感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跟前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当前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的态势总体上没有根本缓解,突发环境事件仍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总体来看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结构性、布局性的环境风险长期存在。我们国家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危化品交通运输结构不够合理等,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全国有7000多座尾矿库,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了16.5万公里,每天通过道路运输的危险物品近300万吨,全国现有化学物质约4.5万余种,每年还要新增上千种,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加工、使用消费、废弃处置等各个环节,全流程都有可能进入环境。实际上有什么样的布局,就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多大的环境安全压力。这种结构性、布局性的风险长期存在,并处于高位运行,对环境安全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二,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复杂、量大面广。刚才也说到,突发环境事件多是由各类事故、灾害次生的,化工企业火灾爆炸等这些生产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事故是主要的诱因,合计占比超过80%。同时像极端天气和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也容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加上跟污染物排放,历史遗留问题等这些因素耦合叠加,风险防范和处置难度非常大。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遭受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和生产安全等这些因素耦合叠加,加大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例如2021年大家知道,高温、干旱和大暴雨的极端天气在我国多地出现,在甘陕川诱发了多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在郑州诱发了多起突发环境事件,电池自燃、电解铝厂爆炸、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泄漏等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第三,新问题、新挑战交织显现。除了石油类、重金属这些常见的污染物以外,二氯甲烷等新污染物,以及刚才提到的甲苯二异氰酸酯等相对少见的污染物,在近年来突发环境应对中屡有出现。应急监测和处置都面临新的考验。同时,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信息传播方式的飞速变化,给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也带来了新挑战,容不得半点疏忽。

应该说突发环境事件既有各类突发事件的共性——突发性,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发展态势都有不确定性,同时又有环境属性这些特殊性,如果说难,我觉得就有三难:

第一难,诱因复杂。突发环境事件80%是由其他事故次生,生产安全、交通运输这些事故次生,而这些事故无处不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第二难,综合性强,处置难。很多流域性的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往往涉及切断源头,还有可能要引流、水利调度、应急监测以及饮用水保障等多个环节。大气污染事件可能还涉及人员疏散等这些问题。特别是重大事故,往往面临非常大的困难。例如黑龙江伊春尾矿库泄漏事件,那都是在极端条件下,冰天雪地,零下三十几度,羽绒服外面还得套着棉大衣,340多公里的河道,几十个处置环节,几十个处理点都要有人盯守,都要有人值守,都要有人实时关注,这个处置起来很难,监测的力量也很难跟上。

第三难,突发环境事件社会关注度高,应对难。突发环境事件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不能出任何纰漏,否则就会影响公众健康,也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说应对是全方位的,要综合应对,有的事件看起来很小,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变成重大事件。

因此可以说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我们工作有点像足球比赛守门员一样,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是生态安全底线、生命线,基本要求,我们始终秉持“时时处处事事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强化事前防范和应急准备,坚决守牢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主要的措施,大措施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强化隐患排查。指导各地深入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治,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行业领域、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以及汛期等敏感时段,尽可能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现在看预防为主,我们讲难以预测,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地准备。

第二,强化环境应急准备。刚才也谈到了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所以对于突发环境事件来说,我们必须要做到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而掘井,渴了才挖井,来不及了,就必须要准备。“有备治人,无备治于人”,所以我们按照以空间换时间的总体思路,指导全国各地编制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方案,提前找好可以利用的空间设施,到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就直接能派上用场。闸坝可以拦截,水库可以调蓄,沟渠可以引流,多年的实践都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应急措施。按照这个思路现在目前我们又在推进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准备措施,全国有600多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认定的化工园区,我们现在按照“一级不出厂区,二级不进内河,三级不出园区”的思路,推进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把这些高风险的园区管起来。

同时,我们定期组织开展分层分级环境应急培训,指导各地深化环境应急演练,配强、配优环境应急队伍,提升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

第三,强化协调联动。2020年我部与水利部联合发文,指导跨省流域上下游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2022年我们与应急管理部签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协议,明确信息共享,处置联动等八个方面的合作内容,切实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

在此基础上,我们指导全国各级生态部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沟通,建立信息通报、责任共享、会商预警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确保自然灾害以及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这些事件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通报信息,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

来源丨生态环境部微博

编辑丨周吉发

校对丨曹志远

审核丨文   萍

往期推荐

○ 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公路环评导则○ 受理670余万件,“12369”已成历史!这个平台将成为新的“连心桥”→○ 约谈25家机构!衡阳狠抓机动车环检合格率削减工作○ 首个红色预警!四问南方强降水天气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

点击右下角“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南生态环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